最新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案例22篇)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给每个人带来机会和希望。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用词精准、句式多样,同时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长篇大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采。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一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在我国新课改推行逐步深入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工作被提出进一步严苛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新形势下学校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对新形势下强化高中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高校教育是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不时进步的主要源泉,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时开展与社会的不时进步,高校教育相关部门及高校必需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使高校及时顺应不时开展的社会与经济,保证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安康、可持续开展。因而,为完成高效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创新,本文作者依据本人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理解,简单剖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然后在此根底上细致剖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创新途径。
(一)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固然我国高校教育机构不时得到变革与创新,但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及请求,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受传统高校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行政化和体制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程度;第二,多数高校,特别是公办院校正教员的管理不严厉且管理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创新认识的培育。第三,整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设置都大幅度趋向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过多且没用,招致教育管理人员及部门之间缺乏竞争,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处理本质性的教育及教育管理问题[1]。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缺乏科学性
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使很多高校呈现不注重、倾向管理及不合理管理现象,招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与管理,且对国度开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教育管理形式单一
第一,经过相关研讨及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教育方面都比拟趋向于80%必修课与20%选修课的教育管理形式,该种教育管理形式固然在很大水平上进步了学生的专业学问及技艺,但是学生其他方面的学问及技艺却得不到扩展和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2]。
第二,在考核方面,很多高校都只运用学分制考核办法,该种教育考核管理办法古板乏味,缺乏创新元素,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不起教师的教学及管理积极性,满足不了教育变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这种办法还疏忽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时期开展的必然请求
我们现处的时期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高科技时期,各大范畴的开展都具有很明显的信息化及数据化特征,但高校教育范畴中的教育管理局部还没有跟上信息化时期的步伐,这招致高校教育管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降落。所以为顺应时期的开展请求、满足社会对高校培育人才的需求及综合国力对高校教育的更高请求,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必需基于新形势环境下完成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是处理高校运营过程中呈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除了上文提到的问题以外,还有有以下几点机制上的弊端:第一,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观念还比拟落后;第二,高校教育管理手腕还比拟单一;第三,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设置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第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及制度构造建立不完善;第五,多数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机制需求等,消弭这些弊端最有效的措施便是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3]。
(一)不时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还是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关键,使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完成高校教育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及效率得到有效进步。这请求高校依据实践划分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将权责划分到各个院系,并协助各级院系树立分级管理制度,完成对高校教育的权责管理。同时还要对高校教员停止教育管理,并将教员的教育绩效归入教育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构成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育管理考核体系。
(二)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
高校教育管理不断都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繁琐的管理过程,它的复杂性大多数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多且复杂,但经过多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开展,管理内容曾经构成比统一内容体系,现时期简直一切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都相同,且都趋向于行政管理,这一体系内容曾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开展请求和需求,所以必需创新和丰厚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以此完善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推进高校教育快速、安康和持续的开展,详细的创新途径有:第一,高校应增强个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并增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理论课程,以此完成理论和理论的相分离;第二,高校应根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及请求,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以此完成对教育管理机制针对性创新的目的,丰厚和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完成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及技艺的进步,使高校及时顺应时期的开展速度;第三,高校充沛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生动化和形象化教育内容,完成教育内容的创新,到达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4]。
(三)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
高专业程度的教育管理人才,是高校实效科学、合理和高效教育管理的中心力气,所以高校要完成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需全面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学问程度及技艺,这请求高校要树立教育管理者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管理者将中国传统优秀教育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分离,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综上所述,为进步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程度,本文第一局部:剖析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缺乏科学性、高校教育管理的手腕单一和没有表现人的主体位置;第二局部:剖析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时期开展的必然请求和处理高校运营过程中呈现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局部:剖析出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有:不时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和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冲击着大学生,而我国常常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知识占有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人际交往、恋爱、人格发展、价值取向、择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困惑,特别是近年来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有许多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作者:彭锦屏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刊名:企业经济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b84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三
当前,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摇篮,如何让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使之自觉行动起来,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关注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他们的思维彻底走出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大学教育中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
环境经营是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经营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原材料购买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消费、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环境经营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综合性是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就是在研究生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其主要任务是依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变规律,揭示现代企业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企业环境经营的相关措施,满足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低碳环保特色,培养既掌握管理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知企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高级管理者。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创新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经营课题组为依托,以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冶金企业环境问题等领域,按照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开设环境经营学术前沿报告—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思路展开研究。
(一)成立环境经营课题组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xx年12月成立了由来自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等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的环境经营课题组。课题组充分体现了环境经营依托工科、立足冶金、学科交叉、低碳环保的学科特色。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国家关于环保法律法规,编写环境经营学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开设环境经营前沿讲座、科学研究、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在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必修课和前沿报告。课程内容包括:环境经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环境信息化管理、环境经营经济评价、环境经营监察等。前沿报告主要涉及当前关于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均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专题。
(三)组织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
为促进环境经营学术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环境经营课题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环境经营研讨会:20xx年4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日学术研讨会。20xx年7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辽宁省管理年会,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全体参加了这两次学术研讨会。20xx年3月,组织召开了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仍然是“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校首次开展的以研究生为参加主体的学术性研讨会,旨在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感情友谊,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挖掘自己的科研潜力,使一些优秀的研究生脱颖而出。
本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设置了四个分主题,在每一个分主题下又给出了参考题目。第一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战略与策略的思考”。参考题目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环境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清洁生产;环境营销;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环境经营的监管;环境会计;环境信息管理;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等。第二个分主题是“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参考题目包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制度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选择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技术经济评价”。参考题目包括: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探析;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研究;工业企业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的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国际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框架下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第四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国际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参考题目包括: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理念;美国企业的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韩国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环境经营的现状分析;中日韩环境经营的比较分析;国内外环境经营案例分析;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物流模式——环境物流;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信息模式——环境信息管理等。此次学术研讨会要求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全体参加,按照给定论文模板每人撰写一篇与研讨会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并通过匿名评审的方法评出研讨会期间发言的学术论文,由作者在研讨会上进行宣讲,导师及相关人员担任评委及点评专家。根据评选结果评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并给予相关奖励。
(四)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与硕士论文选题与撰写相结合
环境经营课题组在开展环境经营教学的同时,以高碳企业环境经营为研究方向开展了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发达国家高碳企业环境经营经验分析;高碳企业对环境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原因分析;高碳企业清洁生产理论、绿色营销理论、绿色物流理论、绿色信息化、环境经营评价等,所有的科学研究均以钢铁企业为例进行。研究生在学习环境经营课程和听取环境经营方面的前沿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在硕士论文选题时部分同学选择了环境经营方面的题目。如20xx级学生的硕士论文“辽宁省电力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鞍山钢铁公司环境经营模式研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等;20xx级研究生的“钢铁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研究”、“钢铁企业绿色定价方法研究”、“钢铁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等。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再应用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五)组织开展环境经营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研究生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开展的活动有:“构建低碳社会我先行”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拾垃圾构建环境友好型校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以“践行低碳路线,创造绿色明天”为主题的环境经营活动周活动,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呼吁保护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极大提高管理学院研究生及其他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了研究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会对构建低碳环保型校园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前沿知识
环境经营是企业最新的经营战略,国内很多企业刚刚引进,并处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方向与这一前沿成果紧密结合,并向研究生传授国内外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前沿讲座和召开学生研讨会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有关环境经营的前沿知识,掌握了最新的研究动态,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环境经营课题组成员在进行前沿报告的过程中会涉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在掌握前沿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掌握了研究方法就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分析研究问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解释力,从而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并且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生参与环境经营方面的前沿报告、科学研究、撰写硕士论文以及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获得了环境经营与企业环境问题的真实信息,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获得了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机会,真正实现了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目标;在相关材料的总结撰写过程中,提升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四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我把班级管理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粗浅探索。
我认为“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班级的管理上适当调整思路,在管理措施方面予以正确的导向,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为的统一性,使学生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面,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强调“唯师是从”,学生时刻听从命令,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使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对于长期生活在鲜花和光环中内心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善意的“挫折”创新教育去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师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只有释放关爱的情感,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只有爱你、信任你,才能和你一道成长。
1.我在班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在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基本做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例如,制定班规班约,首先在班内充分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我与班干部共同商议起草,在交全班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力求使班规班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内出现什么问题,我先不急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透彻的分析原因,深刻认识其影响,集体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好处。再如,班委的建立和改组,评先评优工作都严格遵守民主程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所以,我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3.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在班级中我提倡学生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老师,又不迷信老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同时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做了三点:
(1)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以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点就是独创性。
(3)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真诚地去尊重课任教师,充分地全方位地搞好创新教育。通过与各任课教师的共同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工具带的全、上课时认真、积极、主动参与者可采取奖励小红旗等方法,期末的评优工作也把此项加进去。我的工作主旨是:用人格感染学生;用诚心去爱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使我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更要有思想;不仅有文化各要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做人。“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讲坛上挥洒汗水,讲坛下勤奋耕耘。品尝着教书育人的甘苦,享受着教学相长的快乐,收获着进取创新的硕果。爱心与责任相伴,执着与使命相拥,我相信:未来的日子,我会用执着的爱写就那份对教育的爱的执着:“春风化雨三十载,三尺讲台系情怀;清贫劳苦浑不怕,只求满野群芳开。”
总之,只要是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我都在试着尝试。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在发展传承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只有保障教育管理结构贴合时代需求,才能进一步确保教育管理模型向着健康且正确的方向行进。该文从人本管理、效能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构架,并集中分析了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特征,最后简要阐释了教育管理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的融合机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文化特征;文化制度
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只有保证具备相应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基础,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管理的实际价值。另外,在教育管理理念形成的过程中,评判管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教育管理理念的传承性和社会认可度。也就是说,在满足社会文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要求教育管理创新结构具有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
1教育管理创新概述
1.1通过人本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创新
在教育管理落实过程中,要从多元化角度对教育管理结构进行深度分析和解构。人本管理过程是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借助人本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从而创新发展并积极落实教育理念。另外,在运行人本管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能在管理模式中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高效提升,确保文化传播和继承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关系。第一,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教师充分信任。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的实际价值,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备更加贴合教育理念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并且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项目落实,深度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1]。第二,及时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学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关心,不仅仅是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也要集中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利用有效的奖励机制提升教育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开展教育研究项目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在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予教师物质方面的奖励,也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从思想意识层面为教师提供优化的路径,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创新的可能性。第三,积极落实教育管理的服务措施。教师要积极落实行政管理条款,确保行政运行结构和行政管控项目之间建立有效的平衡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建立教育管理创新模型的过程中,人本管理要保证个人管理和群体管理双管齐下。
1.2通过效能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创新
效能管理是带有工业特征的管理模型,需要教师借助高效管理结构和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借助更加灵活多样的创新手段,才能进一步达到效能管理的实际目的。第一,创建贴合学校实际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型。在教育管理创新项目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要逐渐淡化垂直管理模型,有效提升管理策略的水平,并且将指导协助作为基本的管理层级,真正强化信息动力、精神动力以及物质动力的多维度融合。例如,一些学校已经将管理决策权下移至年级组,真正落实了年级组责任制。第二,强化学校的规划性建设力度。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制度建设中权责分明,在原有的管理机构层级上进行有效调整,确保相应岗位人员能清晰地认知到自身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导向和诊断审计的功效[2]。第三,深度贯彻落实学校内部管控模型。目前,要实现教育管理创新,就要积极落实中层干部竞选上岗和教职员工竞争上岗的制度,并且在岗位管理过程中深度贯彻岗位责任制,以保证学校内部在有效制度管控下实现管理优化[3]。
2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特征分析
2.1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相对性
从文化结构分析教育管理创新,也就是说教育管理创新需要借助文化发展模型作为蓝本,提升管理措施的时效性,也要顺应文化运行的基本趋势。文化背景意味着创新发展的整体走向,只有保证教育管理创新贴合文化结构和基本参数,才能真正优化管理教育创新的管控层级。没有文化背景的教育管理创新会略显空洞和低效能,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创新结构充分融合文化要义,实现并行管理模式[4]。
2.2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自主性
教育管理创新式自主管理结构的运行,是一项自主活动,而并不是带着功利心的行为,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创新负责人员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规避盲目推崇和强行实施特殊文化,在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持教育和文化的独立性。自觉自主的教育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在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保证教育结构的自主性和管理价值。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化的自主性[5]。
2.3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品位性
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文化的品味和基本价值,只有提升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品味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教育实践和科研活动要贴合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基本特征,实现高标准的文化优化。
2.4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本土性
在教育管理创新结构中引进有效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需要贴合实际需求和本土教育理念,确保制度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并且要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和再设计。在管理模型和文化理念磨合的过程中,实现管理创新结构的逐步完善和优化。总之,在文化层面上选择性发展,是教育管理创新的必经过程。
3教育管理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的有效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创新活动和文化制度之间的贴合度,就要积极探索当地民族和地区文化在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也就是说,教育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交流和沟通,文化结构和管理层级的变革,需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6]。教育管理创新和文化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教育管理模型的改变也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校园文化,确保组织和制度结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态关系。教育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以及制度模型要和运行环境相适应,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育追求要和国家的文化价值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实施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文化特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建立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最有效管控结构,确保整体管理模型贴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在不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人本管理和效能管理的实际价值。只有保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为教育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郭振宇,方芳.高等学校资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以“六个结合”推进受资助学生的后期教育管理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xx,19(1):97-99.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六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七
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之后,研究生的规模日益庞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我校首届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相关工作,提出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后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增长,但矛盾也日益突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导师关系紧张、就业率不高、只会做科学研究不谙与人相处之道甚至由于心理问题辍学、自杀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涵盖研究生思想建设、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社交礼仪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举措。
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倡导“爱国爱校爱家”。思想上引领研究生群体,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价值重塑。要求其把科研攻关与品行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消除陋习和不良习惯,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身作则。同时,深入了解研究生动向,高度重视和维护研究生层面的安全稳定。
第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体研究生辅导员高度重视,研究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落到实处;第二,发起倡议,呼吁广大研究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研究生互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动员最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投身文明修身工程当中。
加强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骨干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力求做到知识、年龄、性别、学缘等四个“结构合理”: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抓好“观念引导、条件保障、具体要求、规范管理”四个“到位”嘲;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合理定编,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在研究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重视研究生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研究生群体与导师、与辅导员、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且宝贵,必须充分调研研究生最迫切渴望开展的活动,发现研究生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开展精品活动。侧重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和社交礼仪培训等几个方面。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名师访谈讲座、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培育优良的学风;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求职训练营、模拟面试、社交礼仪培训指导等活动,增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意识,锻炼研究生社交能力,培养最优人才。过程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参与度,缓解部分研究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给研究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研究生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13’开展系列心理讲座、专题团体辅导、心理约谈,势在必行。帮助研究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悲观自守,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助力研究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最后,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挫折。推进做好研究生学业减压,及时疏导科研带来的心理压力,实现研究生“轻松快乐做学问”的目标。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不断加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然也必须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维变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八
初中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想提升初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创新其管理理念,探索出一套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解决初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需要发扬其长处改善其短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以科技发展为依托,在管理工作模式上进行改革。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现如今,有的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较为低下,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主张,以及“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通过近些年的实践研究,下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作出如下的探讨。
(一)教学实效较低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师生双方互动、并且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在初中教育中,学生普遍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多变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弱,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合适等多种原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导致教师失去作为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其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教学任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从而导致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大幅降低。
(二)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是课堂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的学生,如果让不同的教师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会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无法真实把握学生的需求,教师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从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变低。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如何努力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达到最大化,如何使得课堂时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障课堂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能。
1.防止学生做无关于课堂的事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并且通过教学中自身语调的变化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更加关注于课堂。或者通过进行分阶层教学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自身的存在感,真正做到有事可做。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的高效极大原因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因此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并且减少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低效无用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心中有数,随机应变,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
将课上好是教师针对课堂而言的不可推却的重要责任之一。任何事情只要是用心做的都会有很好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最为饱满的热情、最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每一节课。面对学生应该用心对待,同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以一个榜样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前行。懒惰是人类成功最大的敌人,懒惰的思想将导致懒惰的行为,懒惰的行为将带来极坏的结果。参与初中教育的学生往往素质各有长短,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耐心教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教师,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务必具备以下五种能力,即1.掌握并运用教材的能力,2.言谈的能力,3.了解学生以及其学习情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除此以外,教师务必注意以下两点。
1.提升课堂讲课能力。教师讲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目标是将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以便于学生接受。在此之前,教师务必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取决于教师自身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得体。
2.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应该主观的评断任何学生,应该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个体,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施教。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将教师视为课堂的主体,即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应该转变这种传统观念,从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孩子,由于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导致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尽量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来充当小助手,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能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当然,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班集体的工作,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参与其中,在班级中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俗语:“跳起来摘苹果。”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中,外界务必施加适当的压力,来使人接受训练,磨练人的意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学生往往有畏惧心理,面对人群有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的帮助学士走出困境,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性格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任命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担任班委,促使他们去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逐步培养他们,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健康。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初中教育教学出路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应根据就业需要重点教学。而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认真用心的进行教学活动。只要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才能最好最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就业率。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九
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简短的言语强调诚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校还必须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确保教育到位,进一步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一在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形成诚信导向
教师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察看和留意之中,并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质量,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做到言行分歧、心口如一。
看待每位学生,都要教之以行、服之以德、育之以情,要用爱心和真诚去感染学生,用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用本身的一向诚信来为人师表。
要从琐碎零星的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什么时分召开班会,哪一天停止检验,什么时间家访,都要准时兑现,不能违犯承诺,不能失信于学生。
要做到言出必行,决不能给学生留下“教师说话不算数、不靠谱”的印象。
二在课堂上增强引导,树立诚信理念
小学平时生活的大半时间都在上课。
立足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在课堂上,每一名教员都要留意克制单纯传授书本学问的陈旧观念,要充沛发挥客观能动性,积极发掘教材中可停止道德教育的素材,并停止充沛引导。
例如,在解说传统课文《狼来了》一课时,在给学生解说扯谎的危害的同时,能够让他们联络实践谈感受,大家停止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其他学科中触及有关诚信行为的内容时,教员也能够用简短的言语强调诚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此不时给学生以提示,强化他们的诚信思想。
总之,教员要擅长发掘教材的内涵,进步停止诚信教育的认识,不时给学生关于诚信的心理暗示。
另外,还能够经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停止启迪。
例如,举行以老实守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方式能够是课本剧、讲故事、扮演节目等;应用黑板报引见一些名人轶事,如列宁小时分打碎花瓶勇于供认的故事;在“学习园地”里登载报刊文摘上的相关报道。
教员还能够经过开设讲座的方式指导学生应如何择友、如何交往,等等。
三坚持家校结合,共造诚信环境
学生诚信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校管理,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使对学生诚信思想的培养教育保持连贯一致。
学校必须与家长取得密切的联系,携手合作,确保教育到位。
班主任要经常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动向,这样既可以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瞒着父母,仿照父母笔迹签字,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很少联系,学生的不诚实行为必定会瞒天过海。
更糟糕的是,小学生会因为瞒过了家长和老师而沾沾自喜,并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
以提高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诚信行为
学校的教育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局面。
学生终日在校园中,与社会接触太少,不了解国情、民情,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因此对许多现象和问题产生困惑。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格言或事迹,寻找相关图片,举办专题展览会。
如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拍摄照片,举办诚信专题图片展,让学生从寻找、发掘、整理和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诚信的电视节目或影片,观看前做准备性谈话,观看后组织观后感大讨论,或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可以鼓励学生写“诚信日记”,对自己诚实守信的行为进行记录,并挑选合适时机组织主题班会,对事迹典型的学生进行“佩戴小红花”“颁发奖状”等方式的表扬与鼓励。
实践表明,以活动促进教育既是通过集体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小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已不容忽视。
抓紧、抓严小学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形势的严峻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把握诚信教育观念,遵循小学生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地进行诚信教育,力求取得实效。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一个诚信的氛围中
健康成长,为构建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永鸿.对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策略[j].学校教育管理研究,(21)
[2]赵兴云.小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j].现代中小学教育,
【摘要】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的重要品质和美德。
本文从教师以身作则、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开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学校进行小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教育;美德;诚信理念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
调查发现,在本科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本科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本科教育管理教师工作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全新的本科教育管理实践模式。
本科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实践
对于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而对这一目标进行实践与施行的便是本科教育,各个类型的本科学校都应对这项基础性工作基于高度的关注。近些年来,许多大学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设口号,以争创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对于学生方面的自我监督、不断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与进步,力求在本科教育管理领域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发展更为人性,更为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更为全面,更加完善的改革与革新,更好的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把握,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创新性以及个性化而不断努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将管理中心向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上来。
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管理当中有关人才创新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优化是人才创新发展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且这也是本科学校教学管理当中的重中之重。而在近几年来,以浙江大学为首的“精英大学”不断提出要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在对现有的本科教学架构与教学方案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提出现有管理方案的整体优化方针与策略,为保证学生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而努力。在对本科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对于现有教学内容与课程架构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是对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方面进行完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本科院校都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采取了稳中求变的发展策略,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建立起了包括通识、大类、专业及个性化等四个方面在内的课程体系。而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可以逐步建立起通识教育与各个学科内进行内容方面交叉,加强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无缝衔接,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特长培养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创新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初衷,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且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对管理的模式与流程进行灵活的、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设计与优化,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要不断进行强化与创新。而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不同环境上要积极营造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符合多样化发展的成人成才的渠道与空间。同时要对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丰富。目前,许多大学业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目前正在运行的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在学校层面上进行学术改革委员会的建立,与此同时,学术改革委员会下设日常教学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对学校内部的日常教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教务处,作为本科院校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的院校管理职能部门,它需要对校级层面针对不同的学科所制定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而在学校的层面上,也需要相应的设立教学管理委员会,为院校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咨询服务。而在院校下级的各个学院,同样需要设立“系”教学单位,并将其作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执行机构。在“系”下面进行课题组及相应机构的设置,通过课题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而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则会为本科学生在未来研究生、博士生生活中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契机。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研究教学实践充分的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对学生的潜力潜能进行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通过创新学习环境的构建、并在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创新的教育,为研究性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就是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课堂的教育课堂建设。在一些院校当中,需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容,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同时要不断对网络学习环境的硬件基础设计进行完善,在广大本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宣传网络教学资源,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和深入程度。而对于学生型学习氛围的营造,则可以进行小范围内的研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彼此想法与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这种学术氛围得以加强和扩展。还有就是对学校范围内人文氛围的建设,通过学校、院系等不同层面的风气建设,使得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得以形成,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学习习惯。
为了保证学生在日常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日常教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并积极掌握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不断完善。
为了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本科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不同措施的联合应用,建立对于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时掌握与反应。例如,如果在日常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故或紧急状况,则可以对其进行快速的反映,确定方案并进行实施。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尝试进行中英双语的课程教学,并设置专门岗位对其的质量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实现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情况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教学管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保证了双语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踊跃程度。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4]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xx(3):4-9.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对当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阐述了中职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创新观点。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亿万有技术、有文化、懂操作、会干活非常实用型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招生生源严重不足,学生的自身素质直线下滑,招生市场恶意竞争。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发展、如何保持特色,如何将招进的中职学生教好、学好、管好,培养合格而且用人单位非常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学管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就是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总目标,遵循“加强素质教育工作,完善学生管理体系,构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彻底改变单纯说教、疲于应付、遇事救火的被动学生管理,探索一条充满人文管理和多姿多彩符合当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
一、开展校园人文管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2、开展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效果,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境界。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在校内开展美育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学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二、组织多姿多彩课外活动,丰富校园学生文化生活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他们青春阳光、精力旺盛、追求时尚、思想敏锐,盲从好动。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目标定位不确定。过剩的精力使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的活动方式,有些学生沉迷于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娱乐活动,给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学校小环境的原因,有自身思想意识的驱动等等。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双休日第二课堂活动迫在眉睫,开展课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创业教育培训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创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人要适应社会,人人要面对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需要不断地调整来适应社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亿万一线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培养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同时,一定要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强化个人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使同学明白:毕业后进入社会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根据自己的能力实力还可以创业。当然中职生就业难,劳动技术含量低,是不争的事实。 1、提高专业知识认识,强化职业意识教育。通过专业学习和操作实习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就业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
3、进行求职就业培训。根据社会用人需求,向学生介绍劳动就业等相关信息,指导学生参与应聘体验,评价学生求职应聘的成功率和不足。请从本校毕业在就业、创业中成功的学生,回校介绍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和经验。
四、创建学管工作机制,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
科学规范学管工作机制,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加强班主任的工作的责任心,增强班主任管理服务意识,细化班主任工作职责,鼓励班主任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呼唤师生互动真诚交往,精细管理、教书育人,服务学生、关爱学生。
1、制定可操作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学生行为规范细则、文明礼仪用语、班规班纪、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
2、推行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需要用一定精力深入到班中和班干部一起抓管理抓细节抓落实。讲评班级目标管理时用标准说话、用具体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3、引导学生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
4、班主任工作折射出班主任的责任心、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必须娴熟地运用班主任工作规律开展班级工作和创新管理模式。选配班主任的条件,第一是素质全面、有活力、有热情、有爱心;第二是进行岗前培训;第三是明确职责;第四是严格管理和考评制度;第五是奖惩分明;第六学校也可考虑实行专职班主任或专业学科班主任制度。第七实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
总之,中职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学管工作的创新。中职学校要求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细化学管理工作职责,鼓励和发挥人的因素,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学生管理服务创新,呼唤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创新、去思考学管工作,才能开创学管工作新局面。
曹如合,男,湖北十堰市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高职大专部教务科,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机械类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二
[]高职院校承担着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建设对职业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的建校时间比较短,教育管理模式相对传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鉴于此,有必要在对高职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确立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转变,这直接带来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在校人数的增加,也对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条件。目前的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学习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仍旧带有比较大的行政色彩、应试思维,对招生管理和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影响了整体上的教育管理效率和效益,所以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和应用,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个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从而带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始发展。高职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同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首先,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基本达成了共识,把学生作为学校基于管理工作的中心。在学生培养目标的确立上,除了要重视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外,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基础教育也非常重视,以便于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有助于保障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次,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规模的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也就逐渐得以确立,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系级管理部门拥有比较大的管理自主权,可以负责专业班级的具体教学管理工作,而校级管理部门可以将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做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分工,避免了职能交叉和重复管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对传统教育管理经验的依赖性比较大。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赖传统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制性管理,缺乏与时俱进、管理创新的意识,如依据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对学生进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严重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特征。但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应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有些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比较强,所以过于依赖传统管理经验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严重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叛逆心理。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采取事后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管理的任务,而缺乏教育管理的主动意识和灵活思维,容易造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如高职院校的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代表学校管理学生,学生只是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当出现教学问题或学生犯错时,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所以多是采取“事后管理”手段,“事前管理”、“预防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管理手段也不够先进,最终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再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对教育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由于很多一线管理人员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教育管理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比较低,容易出现离职现象。同时,很多院校不够重视教育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上都处于较低水平,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培养和薪酬激励措施,所以容易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均衡性,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和发展。
(一)实现从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模式的创新
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按照功能角度进行划分,组建管理组织结构,如根据学校的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分别确立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校园文化管理等目标,然后逐个去实现。但是这在实现基本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很难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任务的日益繁重和复杂,在有限的教育管理资源内追求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要积极确立效能目标,对传统的组织管理目标进行优化和调整,探索学校教书育人和教育管理的内在作用机制,明白如何管理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人才培养会更加有效,招生工作会更加高效,学生就业工作会更加顺利,从而逐渐确立学校的效能管理模式。例如,高职院校各个院系部门之间可以实现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教师等资源的共享,所以应当在整体上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搞“平均主义”,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效能管理模式构建的现实需要,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教育评价等教育管理手段的应用,促进学校教育管理行为的有效改善。
(二)实现从职能部门管理向整体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都是以“分工制”为基础的,所以通常会根据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组建教学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外联部们、校园文化管理等部门等。这种传统的功能管理模式,虽然内部分工比较明确,各个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职务会比较明确,但是容易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战”,有时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很难实现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统一指挥、有效协作。例如,学校的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基本实现相互孤立,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各个部门会相互扯皮、内耗,所以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会比较严重,不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整体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就是要求学校打破传统的职能管理思想,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要求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具体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当出现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时,要以整体利益为主,做到顾全大局,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上多给予支持与协助。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规划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这对于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整体优化管理模式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快学校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三)实现从封闭强制管理向柔性开放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强制化的封闭管理模式,以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但是这样很容易与部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相冲突。此外,有些学习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比较大,而辅导员往往还承担比较多的学校管理任务,加上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所以很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同时,带有强制性的封闭管理模式,学生只是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所以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服务学生”的主动意识,也缺乏情感教育因素的有效导入,很多管理者甚至不了解学情、不认识学生,机械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对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导向作用,积极转变过去“训导型”、“封闭型”的落后管理理念,将学生看做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管理理念,积极创设开放型、咨询服务型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开展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借助柔性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例如,学校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对其进行疏导,避免问题扩大化;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可以赋予校园文化更多隐性管理职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管理的相关作用和职能;校园制度设计的人性化,有助于实现学生对规章制度从被动遵守向主动遵守的有效转变,避免校园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硬性束缚,让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
(四)实现从“单主”向“双主”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以“教”为中心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者的管理任务进行组织设计,说要实施的“单主管理”、“单向管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一传统模式虽然能够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管理进程,将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校园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却遭到了严重忽视,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参与校园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从“单主”向“双主”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智能,赋予学生更多的管理自主权,老师等管理要更好的充当组织、引导职能,注意学生的自主管理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有效指导,切记“越权”和不当干预,达成“双主”管理模式下双方之间的平衡,例如,高职院校的院系或班级在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学校要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学生参与机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参议权,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营造出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管理氛围,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五)实现从传统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下,很多教育管理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管理效率也比较低。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带来,现代信息技术也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尊龙凯时网页版的技术支持,学校的传统管理思维方式要做出积极转变,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具“数字化”的特征。例如,学校的素质测评、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匿名沟通;各类通知和文件的下发也可以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下发;学校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都可以组建电子档案;图书馆管理可以实现在线预约、电子文献阅读与共享等。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与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教育成果,在管理模式上也在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上的创新,然后积极实现从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从职能部门管理向整体管理、从机械管理向人性化管理、从“单主”管理向“双主”管理的积极转变,以促进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在管理实践中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益。
作者:许旭丹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三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在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给我国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当前高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达到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不过更多的高校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一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但是,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一)课程缺乏特色。创业涉及各种各样的行业,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该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创业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个性的,和特点行业结合起来就更是具有独一无二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课程又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让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所在,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能找到创新的方向。当前的课程在广泛的适用性上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在个性化和特色方面比较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实践性较差。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依然是依赖课本,学生学了一肚子理论知识,但是不消化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研究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所使用的课本虽然也有一部分指导实践的知识,但是和现实的实践有着很大距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由于没有实践作为练习,学生整体能力都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市场经济现在出现很多新的行业和商机。例如滴滴、美团、共性单车等,教材的内容有很大的滞后性,和时代发展相脱节,如果一味依赖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不会学到真本事,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和遭遇失败。(三)评价方式落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传统的书面考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当前高校的评价方式仍然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方面作用羸弱,也造成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过多的关注课本而忽略了社会实践,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弱,综合能力低。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的关键是要有创业意识,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首先,培养学生的创业情感。通过让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对于创业的情感,让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成为一种爱好;其次,激发学生创业动机。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行业的分析、创业前景的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树立目标,产生创业的内驱力和积极的创业心理;再次,坚定创业信念。让学生能够真实的认识创业,认识到创业成功需要的品质意志,以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让学生始终怀有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坚强信念。[2]2.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增加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例如b2b、共享经济、工业4.0、虚拟货币等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力求学生具有创业所需的知识,提升学生发现商机、把握商机的能力,增强资源整合的能力。同时,通过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团队管理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3.丰富学生创业知识。首先,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要认识到创业知识内涵广阔,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工商、税务等各种知识,纯粹去学理论知识的话,学习效果欠佳。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1.加强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关系,为教师、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提供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的认清当前的市场动态,激发创业兴趣;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2.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学校应该加强内部平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和创业搭好桥梁,例如可以设立校内创业科技园,校内创业基地等,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借助内部实践平台,可以以学校名义聘请专家到平台指导,组织创业大赛等,吸引大学生关注创业,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和坚强信念。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特色,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2]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1):99,98.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四
在长期从事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立项申报、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方面对教育改革子项目进行了监督与管理,虽较好地把握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全局,在项目总体推进和重点项目成果的提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重“新颖”轻“解题”。在立项过程中,部分申报教师高度重视项目提法新颖,“高洋上”的名字吸引审批者眼球,并过分注重以项目表现本身教学工作业绩及未来教学理念,却忽略教育改革项目的本质是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学方法、模式等的研究,攻克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不足,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2。重“管理”轻“指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子项目的管理,通过多次评审和不断督促等多种方式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研究质量,对项目研究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评审有余但指导不足,子项目各自为战但统筹不足,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在整体上取得重大突破。
3。重“获奖”轻“实效”。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总结验收的过程中,多数时候以发表论文、项目获奖作为成果考评的最主要手段,以获奖数量和大小作为衡量项目成果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而忽略了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效不仅在于通过项目研究和建设的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获得理论的提升,还应注重项目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深入推荐项目研究,强化实践探索,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且促进学生培养的教育改革项目才是真正的优秀项目。
4。重“结题”轻“推广”。教育改革项目以申报立项为开始,以结题验收为完结的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项目难以起到真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教育改革项目的管理必须顺利“申报立项—项目建设—结题验收”,只是教育改革项目的研究过程,“项目试点—问题反馈—推广实施”才是教育教育改革项目深化过程的意识,注重将这两个方面连贯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改革项目建设的作用。
二、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思考
学院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打破“断点式”、“终结式”项目管理的藩篱,牢牢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导向,和“真研真改真落实”的原则标准,形成贯通项目立项、项目建设、成果验收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注重明确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管理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角色,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多元评价等,使项目管理由被动变主动,帮助项目建设完成好且有实效。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五
1.1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
传统观念虽然历经长久的实践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的理念就会是阻碍体制创新,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的绊脚石,医学院校当前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解放出来,摒弃一些不良的管理思想,将服务、权责、竞争、创新有机结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医师考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面向社会的能力。
1.2保持决策、行政、监督权利三者的平衡
权利的平衡,明确责任和权利的划分是完善管理机制的重点,为了理顺各部门权利关系,避免出现权利失衡的问题,尤其是改变过去权利相对集中在一人手中的问题,就要依靠三种形式改善当前院校的管理制度和过程。一是利用政策法规,二是依靠供求关系,三是完善部门决策机制,高等院校的部门划分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就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医学院校只有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和维护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权利的平衡。
1.3提升人才创业积极性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后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好后勤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树立品牌战略思维不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医学院校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关系到医学院校未来发展的态势,战略思维,是市场化教育的发展结果,除了打造品牌,更需要日后长久的维护。以下就具体探讨几个方面。
2.1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
思想是实践的指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医学院校只有树立自身的品牌战略思想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高校环境中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定位院校层次并树立发展目标,在发展学术的基础上发展科学研究,为社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要明确的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不能为了攀比做不符合学校定位的事情,只有将研究基础做扎实才能有好的发展成果,只有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结合当前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层次,扩大师资队伍,提升院校规模。因此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医学院校实现长远发展和永葆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既可以加强培养自身教师素质,也可以对外引进优秀的教师力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优秀的思想可以学习,改善自身不足,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还要注意适度的开放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保持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实现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进行有效地建设[1]。
2.3通过市场扩张实现品牌影响力
从当前状况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调节,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品牌离不开市场规律的推动,对于医学院校的办学体制,要借助市场调节下的资源配置和筹集资金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市场、基础设施,通过市场筹集资金进行高校之间的合并和扩张,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4特色增值运作方式
特色的增值也是提升医学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教育,或者利用企业投资、聘请专家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收入的增加,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相对于学校层面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学生层面上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也是必不可少,该层面主要体现在考评管理创新上。
3.1考试方法的改革
(1)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对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很有价值,但考察的知识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而开卷考试则具有题量大,对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综合应用题多等特点。二者搭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
(2)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学员平时的学习笔记、回答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等情况与课终考试成绩评定挂钩,将平时学习测评与课终考试一并评定学科成绩可提高学员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部分学科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40%)。
(3)笔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我们经过各教研室的讨论,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除笔试外要进行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5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并进行直接评分此项实践技能考试按一门课程单独评定成绩。
3.2严格考试制度,提高考试质量
在组建管理机构上,由教务处成立考试中心设立主考、监考和巡考。在试题组卷中,实行专人负责,密封保管、临场启封,确保试题的保密程度;在考试组织上,采取单人隔桌的方式;阅卷时,采用有条形码的集体密封阅卷的形式。
当前医学院校要做的就是努力将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教学层面,将办学理念真正转变为自身的办学优势,用理论做为前进的指引,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独特的经营扩张模式打造高校品牌,通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六
信息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离不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中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职教育的生源往往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所接受的教育教学以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形式为主,侧重于教授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人对中职院校的观念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职教育一直属于较为“低端”的教育;其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职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日常教学仍然通过枯燥乏味、单一机械的教学套路来实现,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校领导及管理层对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实践程度不够重视,网络化管理平台相对欠缺或尚不完善,高效、便捷、准确、系统性教育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贯彻、渗透和有效实践。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较为主观和片面。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接触到更丰富、具体的社会化信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都大有裨益。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构建更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如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发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体制的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管理理念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设。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信息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情感化教育;其次,将多种教育理念变为教育模式进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且切实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信息手段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职教育管理的开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覆盖来有效解决。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和搜索相关的管理信息,可以将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管理机构的同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将使工作更加准确、透明、全面,尤其可以为学生学籍信息的查找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库下载相关信息,也可以将学习资料有选择性地保存于个人信息账户中,便于日后巩固、复习;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采集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实例进行课堂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思路,创设更适宜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将自身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通过信息化平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改进,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教学心得,以评价和反馈的信息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和剖析,合理引导、调节、激励教育管理工作进程。
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中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为整个教育体制的完善带来了有利机遇,但信息泛滥、信息误差等现实问题也给中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院校的领导、相关管理层以及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断更新教学、教育及管理观念,提高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学革新,强化信息化教育意识,协调统一各教育管理环节,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七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三、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八
世界形式和国内社会形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面临这新环境和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体系正在做相关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要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教育管理还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此外,学生素质和思想观念方面的重大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及时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新形式下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
1、在改革阶段,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受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影响,使高校管理变得更复杂了。首先,学生和教师数量激增,管理工作量加大,但同时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在下降。学生需要更好的教师,既有丰富经验教师资源匮乏,年青的教师各方面还需要锻炼。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是高校管理中的难点。其次,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能更好的就业。在专业设置方面新增了许多专业,同时跨专业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跨学科资源管理越来越普遍,但目前高校管理在这方面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最后,高校合并出现校区分散,跨校区管理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道和复杂程度。
2、现阶段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高校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但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高校管理。管理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而且人性化不足。与当前人性化教育理念相背离。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仍然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的`束缚。教学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方面还有很多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最后,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作为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但现行的教育管理不能有效做到个性化教育管理。最后,现行的教育管理还是以教师为管理的主导地位,学生仍然还是被动接受。没有改变灌输式注入式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还限制了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发展。
二、新形式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
认真开展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1、重视高校管理人员对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开展高校各项工作的标准。不解决高校教师对以人为本的认知问题,就无法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创新。首先,培养教师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做好高校教师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好教师。其次,做好传统教育制度与新教育理念的和谐转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影响了国内教育几十年的时间,在管理制度创新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又要坚持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改革的过度工作。最后,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应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独立人格,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满足社会需要。
2、重视学校特色教育的打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知名学府,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这些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有耳熟能详的教学特色。在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高校管理要注重学校特色的打造。例如:校训,校园文化,学生宿舍设计,学科专业优势等。当然在学校管理特色打造方面要做到正确定位,切合学校实际情况。既不能盲目从流,更不能盲目立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仅仅依靠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就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高质量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具备良好的思考动手能力,具备高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国内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有效实现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做好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首先,实行较为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减少专业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限制。比如: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还有一些些高校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结束后再确定专业。 这当前非常有效有益的实践尝试。其次,在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将实践与理论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相应的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最后,重视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组织有效的校园活动,开展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咨询,净化高校学生心灵,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
三、结束语
新形式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未来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需要所有高校教师一起不断努力开拓的。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九
〔内容提要〕本文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因谈起,提出几个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希望能给正在面临这些问题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模式;二级管理;对策分析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一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二是二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的二级学院、教学部、教学中心、研究所等二级单位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围绕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在学校研究生学院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从一级向二级转变过程中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只有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缩短过渡期,早日建立完善的二级管理体制,实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少数高校的个别行为,而是高等教育的共同认识,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明确的政策要求,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1.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方式日益增加,促使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增大。
据统计,xx年全国研究生招生64.5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在校研究生191.14万人,比上年增加6.37万人。
就单个高校而言,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由从前的几十人、几百人扩大到现在的近千人,甚至上万人,培养方式又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工程型等等。
原有的研究生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无论从管理人员数量,还是工作机制体制上都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
大规模、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促使各高校必须通过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变来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力量,分散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寻求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
2.二级管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xx年,教育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招生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监督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二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将研究生学院的职能转变,使其从繁琐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去,不断提高全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同时《意见》还指出要重视基层学术组织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二级管理来逐步推进,不断落实。
3.二级管理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学科建设的水平既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标志。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各单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和学科特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对学科结构、培养方向、招生规模进行及时的优化调整,提高培养质量和学院实力。
4.二级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精细,责任落实更加到位。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生的日常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二级单位的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教辅人员、辅导员等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同属于一个单位,沟通协调更加顺畅,业务流程更加熟悉,工作标准趋于一致,可以各司其职、精细分工。
二、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职能定位不准,职责范围不清。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研究生学院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定位,该下放给二级单位的职能权限没有下放或者下放不完全,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具体工作的执行操作上,加强整体规划、监督考核、统筹协调的意识不足、投入不够。
各二级单位尚未建立起研究生培养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依然习惯于依赖研究生学院的工作布置,主动谋划工作和承担培养职责的积极性不足。
职能定位不准就无法划清研究生学院与二级单位各自的职责范围,导致有的事情谁都管,有的事情没人管的情况经常出现。
2.管理层次增加,工作效率降低,质量下降。
一级管理模式下,由研究生学院的一个或少数几个专职人员可以协调完成的工作,在实行二级管理后就需要分散布置给十几个二级单位执行,再由二级单位上报执行情况进行汇总。
在这个分散再集中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还要涉及十几甚至几十个工作人员,使管理层次增加,效率降低。
再加上各二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也存在差异,很难使全部二级单位都达到既定的工作标准,导致学校整体工作质量的下降。
3.研究生的学生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新的困难。
研究生的学生会组织、党团组织、班级委员会都难以建立,学生的班级概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无法利用学生组织这个平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年级、班级人数较少,导致评优评奖指标数都很难分配。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工作力量。
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之前,高校应充分调研全校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详细了解各二级单位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条件,由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校领导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谨慎地作出决策。
实行二级管理后,学校必须确保各二级单位具备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二级单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基层研究生工作的基本力量。
2.依托行政工作的二级管理体制,主动转变职能定位,明确职责范围。
研究生二级管理教育模式,要依托和依赖学校行政工作的二级管理体制。
没有行政工作的二级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部分权力就不可能及时彻底地下放给二级单位,而真正的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也无法实现。
研究生学院在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权责对等的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只需制定宏观的指导方针和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细则可要求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报研究生学院审核备案即可。
及时将“执行”“实施”的职能转变为“规划”“协调”和“监督”。
3.必须明确导师职责并加以考核。
导师是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导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教授研究方法,更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者和人格品质的塑造者。
高校必须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基本态度,二级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导师职责并建立与之相关联的导师考核制度。
导师职责履行情况也可以与导师的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指标相联系,以此对导师加以约束,也可充分调动导师积极性,促使导师主动担负责任。
只有导师的职责履行好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更顺畅。
4.创新学生组织建设模式。
挣脱原来标准班型、建制齐备、单独建设等理念的束缚,尝试按需设置班委会、与本科学生共建学生会、团支部、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建设的新模式。
使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与二级单位的`学生工作实现真正的融合。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二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育不再只是注重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高校教育管理中对推动终身教育机制深化发展,契合社会岗位现实需求,凸显高教人本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仍然存在目标不明、保障不力、方式单一、交互不通等问题。对此,应结合社会就业市场长效需求,通过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方式,联合社会企业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理念
一、在教育管理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
1.推动终身教育机制的深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人才为核心竞争要素的国际资本博弈将高校教育置于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中,以终身教育机制为依托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当下教育管理的新理念。一方面,趋于交叉融合的现代化学科知识体系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传统教育机制下单纯关注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模式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终身教育机制改革与完善成为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人才素质的关注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个体学习工作的始终。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所担负的教育重任不仅在于传授专业学科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2.契合社会对高校人才输出的需求
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是素质教育视域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信息时代下以科学技术为推力的社会职能需求瞬息万变,专业学科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使得具备某一类学科知识的大学生难以持久适应岗位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构建基于社会岗位动态需求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进入社会后能够根据岗位需求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知识体系。这对提高高校人才输出的社会匹配度与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凸显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可持续学习、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于学生而言也符合以人为本的个体发展规律。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关注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非短期的专业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在全面、准确认识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专业价值观,并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制订校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内在挖掘与激发,倡导学生自主尝试以自身专业为中心的边缘学科知识探索,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并培育创新创造意识。这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育管理运用中的现存问题
1.教育管理目标导向不明
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广泛普及到了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中,但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尚缺乏明确的导向。一方面,高校高层教育管理决策者以及基层教学工作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当前高校教育目标仍停留于专业知识教学阶段,强调毕业生的短期就业率或学术科研水平,对学生工作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关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考核结构等方面。其原因在于多数高校教育管理者缺乏必备的可持续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增加了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的难度。在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市场形势下,多数毕业生难以保持理性的专业学习目标和长期的职业规划。许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择业、就业时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过分关注短期福利待遇和薪酬高低,不能理性分析职位稳定性及其与自身的匹配度。
2.教育管理保障建设不力
当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支撑的高校教育管理软硬件保障基础尚未形成稳固的体系。一方面,多数高校倾向于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已经成熟的教学体制下,导致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各类资源、设施、师资等基础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制约了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难以针对高校毕业生形成跟踪式的可持续教育;此外,现有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教育管理的导向性没有落实到制度规范层面。由于缺乏强制性条款规制,教学活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执行标准。许多高校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是停留于口号层面,或者在执行时往往虎头蛇尾,难以形成常态化长效性可持续教育机制。
3.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不足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学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灵活应变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差异化教育手段,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遵循多样、民主、统一、创新的原则。而当前的教育管理方式仍存在机动不足、因循守旧、专制僵化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仍是教学活动的主流形式,没有体现民主性和参与性。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前瞻、先进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灵活、交互的专业吸取方法,只有在开明、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动性才能被充分激发,所有学生遵循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教育管理反馈交互不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培育,更关注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状态,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大多局限于高校内部,对学生就业后的从业反馈信息关注不足。一方面,尽管多数高校已经建成了校企联合教育机制,但双方合作的实质大多局限于学生实习、定向就业等,高校对学生从业期间的职位稳定性、专业技能提升状况、实践操作水平等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学生与教育管理之间的交互对话十分有限,学生的学习诉求与教育管理措施之间通常存在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后学生的职位流动性和企业流动性较大,而学生与高校之间缺乏稳定畅通的交互渠道。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路径
1.确定以适应社会长效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目标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不可关起门来搞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做好导向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封闭式的教育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形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相接轨,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应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针对性需求,从而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优化教学思路与方法。可持续发展是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机制时应着眼于社会长效需求,而非单纯关注本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学生的专业理论成绩。
2.不断充实和巩固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基础保障
一方面,通过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健全可持续发展教育所依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社会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场所等。为专业学科知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落实到条款规范中,制定严格的教学活动执行标准和明确的绩效评估方式,以此督促教师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加强对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具有前瞻性的年轻教师,为教育管理注入新生力量。
3.采用民主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方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应结合学生的多样化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采取针对性的多样化教育管理方式。首先,教育管理者应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及时获取学生的现实诉求,尊重学生对教育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其次,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设置选修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专业学习选择。再次,关注教育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为学生制定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略的同时,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
4.借力校企合作构建交互性的教育管理反馈渠道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需要高校与社会企业形成合力,以校企联合的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校内与校外的双向学习基地。首先,积极邀请企业人员进入高校举办主题讲座,以社会实践视角为学生导向正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在校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侧重点和社会实践价值。其次,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向指导教师,分别负责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从而形成从校内到校外的长效指导机制。再次,高校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记录学生的在职状况、工作经历等,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牛焕琼,晋开颜,刘永宽,宴青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林业教育,,(4):75—78 51.
[2]施佳维.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48—249.
[3]许冰冰.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2—34.
[4]高秀春.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教育理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3):27—29.
[5]李真慧.高校教育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5):110—111.
[6]夏罗生,朱树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职教育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8):148—149.
[7]马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发展[j].中国德育,,(7):59—62.
[8]马利.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8):124 126.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二十一
在当前新型的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说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决策了企业的运转,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的重要性。我国与20xx 年出行的财务管理守则对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做出了宏观的调控界定,而这也说明了国家对于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就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那么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各个高校都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在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中,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善,明确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研究新型的财务管理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新型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财务管理综合型多样化人才。
财务管理学科是一门集多种学科种类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囊括了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众多种类,而财务管理学科所具备的政策性、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较强,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不仅只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提出解决策略。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在财务教学体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正是对财务管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1.综合应用型人才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位
在当前很多高校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概念都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了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的培养上。但是这一目标定位在高校的具体专业学科教育过程中,已经脱离了目前教育现状。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必须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培养综合的专业技术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但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这一目标都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不知道应用型人才的真正定位。而正是这一定位模糊导致了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无法制定针对新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对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进行了制约。
2.教师定位根深蒂固,教学枯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进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进行教课的过程中多采用教学工具都是以黑板、粉笔以及ppt幻灯片为主,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育模式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过于看重。正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学习主动性,缺失积极性,只能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死记硬背,从而致使学生失去了针对财务管理的创新型思想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财务管理的实践课程,对于实验课的开展大都处于探究阶段,没有实际应用于当前的财务管理教育体系中去。而这些不足之处正是导致我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缺失专业的实际操作管理能力。
针对企业的盈利、亏损、筹资以及利润的分配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多样化人才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为管理企业价值以及综合性管理企业经济。因此在财务管理职位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大多招收专业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多样化人才。能够对财务管理的知识熟练掌握并且运用,对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之前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企业财务管理职位的主要核心是要求工作人员的主要决策能力,对企业的投资以及利润划分方面进行合理的决策分配,这些方面没有设置特定的程序制度,但是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判断的能力。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才还必须顺应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
1.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多样化为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财务管理人才。在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层面,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基础,因为财务管理学科涉及较广,在操作实践方面,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熟练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在专业素质这一方面,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具备高效的专业知识素养。因此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进而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新塑造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综合素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有全面的提升,促使学生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分版块教学
在开展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进行专业知识的备课,研究哪部分知识内容应该作为主讲知识内容,从而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知识章节重复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打破教材的章节限制,建立有规律性的特色授课节奏。从知识的上升层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具有熟练的掌握程度,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复习的授课过程。针对教学大纲中的不同教材,可以采用板块划分的教学模式,分为基础知识、重点应用型、拓展应用型这三种板块。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必讲的理论内容进行讲述,保障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而对实际应用中会采用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以及最后的拓展型应用板块可以根据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具体吸收情况酌情而定。通过板块划分式教学让学生们在财务管理的学习过程中理清学习思路,增强学习的成效。
3.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动手操作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课程中,要增设一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顺应社会需求,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样化财务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在教学体系中开设实践环节来达到社会企业所要求的具体工作经验,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与此同时,高校在开展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顺应理论内容,保证两者相统一;积极开拓校外实训,与各企业取得联系,争得实践机会,从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接触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便于培养多样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财务管理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篇二十二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空前繁荣,很多民办院校通过整体转型改革,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专科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推动专科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为实现全方位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奠定基础。
:民办院校;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民办院校应根据独立民办院校学生的特征探索适应当前转型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全方位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充当人才市场需求的源头。围绕转型发展的契机和要求,依据当代专科大学生群体特征,通过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路和方法,为做好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基于我国教育行业发展,各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大学成为更多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结合民办院校学生所处家庭背景的不同、“90”后学生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分析,呈现出以下鲜明的专科生群体特征。1.专科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律性不强由于独立院校招生层次不同,专科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且偏科严重,坚持到课堂上学习,只是因为受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其中部分学生因为自己的自律意识较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违反校纪校规。2.家庭条件优越,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专科学生因为出生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在庇爱的环境下长大,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较难快速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此外,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抗挫能力相对较弱。3.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多专科生因为高考前贪玩没有用心读书,高考后只能选择门槛较低的大专类院校继续提升学历。但因现实和理想的差异,与同龄的圈子中优异的同学或者朋友相比,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了较大压力,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这种“等级”差异在他们心理上造成的阴影很难消除。同时,民办院校学生就业难使民办院校专科生存在沉重的心理负担,对未来感到迷茫,自尊心作祟,他们在思想上怨天尤人,对校规校纪不以为然,总觉得无力改变现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更易沉迷网络大多专科学生来自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属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以及中国当前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任性敏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他们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追求个性,容易忽视自身的义务,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喜欢通过网络消费宣泄自己的情感,寻找心理知音。“畸形的成就感”通过游戏得到满足,从此沉迷于“美好”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5.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危险认识不足当前大部分专科学生受家庭背景的影响,过分受家长的庇护,表现出自身独立性比较弱,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上的是非问题判断力比较弱,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容易导致一些人身财产安全事件的发生。
通过分析专科生的特征可知,独立院校专科生在思想道德、人生追求、组织纪律和自身素质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本科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转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专科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突破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助推转型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1.教育管理者稳定性不强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先锋队,他们既是学生教育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稳定性、工作能力、文化素养等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当前在民办院校任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呈现任职时间短、经验不足、文化素养程度不同、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低效率。2.专科学生差异性大,管理难度大,问题多由于专科学生复杂性的特征,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在后续学习中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缺乏集体荣誉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律性强的学生会总结学习失利的教训,重新制定自己未来成长计划,规划自己人生目标,快速适应新环境,沿着自己的计划慢慢改善,使之越来越优秀。而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因脱离家庭的监督管制,加上进校后与优秀同学的差距明显,产生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慢慢远离上进群体,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自己具有优越感的小团体甚至渐渐地误入歧途。专科学生的分化造成教育管理难度大,影响专科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3.教育管理者管理方法较传统需要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面对专科学生良莠不齐的状况,教育管理者一般延续传承性教育管理模式,制定许多奖惩制度,教育管理的方法、手段单一。专科教育管理者一贯采用对优生重在奖励,而对差生则重在惩罚,制定诸多“不允许”的条款进行惩罚管理,可能会带来逆反心理。缺少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致使教育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提升。4.专科教育迎进来送出去周期短的独特性专科学校是三年学制,大一是专科学生的适应融合期,大二为专科学生定位改变期,大三是学生走向社会期,从适应新环境到走向社会时间周期较短,基本没有经过沉淀与提升期。再加上专科学生复杂而特殊的特征,很难像本科生一样较系统的接受教育管理,影响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果质量。
在转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安全稳定为前提,针对民办院校专科学生的特征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时总结问题,转变管理工作观念,创新专科教育管理工作思路,建立双向管理模式,助力转型发展稳步前进。所谓“双向”管理模式是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纵向和横向交叉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1.纵向教育建立“三带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引以为戒”“学习借鉴”“树立榜样”等理念中提炼探索专科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所谓“三带一体”是指“老带新”“高带低”“优带差”和专科学生群体。“三带”管理方式始终贯穿于专科学生群体的纵向教育管理模式。(1)在纵向教育管理中采用“老带新”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者队伍中,辅导员离职和入职的补位、学生干部骨干的培养等都采取“老带新”管理模式。由于专科学生是三年学制,在校时间只有两年时间,大一进校后成为干事成员,大二提为骨干,大三换届离校参与实习工作。面对专科学生迎进来送出的周期短特征,在学生骨干培养管理上只能采用“老带新”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2)在纵向的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对象中采用“高带低”管理方式。这里的“高带低”泛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通过举办“优秀班集体答辩”观摩、“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给学弟学妹的建议”等系列活动,从班风、学风等方面起好榜样作用,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有明确自己未来的航标。(3)在纵向的专科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采用“优带差”管理方式。这里的“优带差”是指优秀学生带动差生。优秀学生的事迹影响差生,鼓励差生学习借鉴优秀学生事迹,引导教育差生慢慢转变,赶上集体步伐,使整体上升一个台阶。以三带方法形成纵向的管理体系,贯穿不同年级的专科生群体进行带动管理。笔者在实践工作中通过运用纵向专科教育管理方式提倡鼓励前30%的优秀同学带动中间60%的同学,影响后10%的同学,使所带专科学生的优生率相比上半年提高了约6%个点。2.横向教育采取激励竞争制的管理模式顺应专科学生自尊心强等特征,建立激励竞争制的横向专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贯穿学生个体之间、班级之间、同专业之间、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进行横向激励竞争制的教育管理,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教育管理目标,提高专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专科学生教育管理效果。(1)个体之间采取激励竞争制的管理模式,以评奖评优、个人表彰等方式对专科学生个体横向激励管理。以设立“大学生自治委员会”等方法促进专科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目的。横向的个体良性竞争能有效激励专科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2)群体之间采取激励竞争制的管理模式,通过“优秀班集体”评选等竞争制系列加强班级班风学风建设;以“班费统一基金”模式促进班级在举办班级活动中的凝聚力建设。在横向管理模式中,通过在全校贯彻“给学生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以培养当前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基准,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为目标,结合专科学生特征,通过双向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使专科学生教育管理成果有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流失率的大幅度降低;专科学生校外住宿的复杂情况下学年无重大安全事件发生;班风学风上优生率大幅度提高。
在转型发展的轨道上,我们需要结合专科学生的特征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适应当前转型期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路和方法,奠定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基础全方位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助推转型发展稳步前进。
[1]李儒峰.专科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xx
[3]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刘旺林.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整体性效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xx
[6]胥海军.对地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