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实用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9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由原“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重组更名而来的。这个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专业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上本学科科研与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认识的进步带来我们对本专业定位的一个重新明确,从而导致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对此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本专业改革拓宽的重要环节。在此重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个总结。
这恐怕是很多应用型工程学科都面临的问题。一边是多数大学都要求增加基础课学时,削减专业课学时,另一边是用人单位对近年来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下降的抱怨。本专业教学改革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矛盾,就是:在削减了专业课学时的条件下,如何同时满足宽口径的“通才”培养要求以及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教育评估标准的“专才”要求?会不会让用人单位认为,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是搞理论的,不适合到设计单位等应用一线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两者其实可以是不矛盾且相辅相成的,即所谓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所谓“通才”要求的是基础理论知识宽且扎实,所谓“专才”应该是具有灵活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从国际水平的角度看,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设备工程师的宽口径能力与在设计中采用先进理论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技术是课堂上教不完的,仍然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从基础理论中不断衍生出来的。但是,强化基础理论教育仅靠增加基础课学时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某种应用中反复强化运用才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真正学到手,而不仅仅是考卷上的高分。那么,专业应用的实践训练就应当是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的优良载体。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各类专业应用问题,这样的人就应当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有能力去解决他从来没有学过或者遇到过的实际专业问题。而用人单位批评毕业生只会读书不会干活的问题恰恰正是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学扎实,只会脱离实际地背书,不会在专业实践中正确地灵活运用造成的。
解决了这样一个认识定位上的关键矛盾,一切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前三个学期的课程都是由其他院系开设的,只有从第四个学期开始有本研究所开设的课程。我们对自己承担任务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培养思路进行了革新,特别是从已往注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转化。而实现这种转化,光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技巧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课程的组成进行较大的重组改革。
我们可以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为教师讲授型课程与学生动手型课程两类。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验教学,如传统的讲课;后者以学生动手为主,辅以教师引导,如课程设计。这种引导包括适当的讲课和个别辅导。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中,适当压缩教师讲授型课程的比例,加大学生动手型课程的比例,在教师讲授型课程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例如在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有29学分,其中必修课11学分,必修的综合课程设计为12学分,任选课为6学分。因此可以说,在专业课的必修学分中,学生自己动手型的课程设计的学分比讲授型课程学分还大。我们把专业课进行了系统化的重组,课堂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原理与宏观的技术分析,把技术细节与具体技巧剔除。因为技巧不是能够靠讲授灌输的,技术细节与技巧问题留待设计课中解决。这样才可能把课堂讲授的学时压缩下来。
此外,我们还在强化暑期实习的实战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实践型大作业:学生自己动手做研究
讨论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考核改革:大作业答辩、开卷考试
例一、建筑环境学
专业基础课“建筑环境学”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尽管本课程是最能代表学科本质特点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只有32学时、2学分,而学生却感到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本课程,对专业的特点和意义有了飞跃的认识,成为本科生进入研究室参与专业实践的起步点。
本课程面向的是大二下学期的本科生。由于本课程课内学时少,内容多,教师的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讲主线和要点、难点,起到学生学习教材与参考书的“导读”作用,同时在各堂课后必须辅以大量要求分析思考的作业题,帮助学生在读教材的时候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搞清那些容易混淆或者容易错误理解的概念和原理。批改好每一本作业以及在网络论坛上答疑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当然给助教也带来很重的压力,正所谓“讲一、练二、考三”。
除了课后的作业题(小作业)以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大作业,内容至少包括一个实验型大作业和一个论文,内容可以是文献综述、观点论证等。考核方式是: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大作业做口头报告,占40%;另一篇书面报告占20%;期末开卷考试占20%,平时小作业占20%。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做3个大作业,但后来发现跟大作业内容有关的概念学生搞得非常清楚,但大作业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得就不够。因此从今年开始减少一个大作业,以一个期末开卷考试来替代,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全面掌握。
为了避免学生在选题上没有思路,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性题目,如:墙体对室外气象参数的热响应、挂窗帘的影响、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的区别、攀藤植物对墙体热过程的影响、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不同小区布局对小区风场的影响、交通噪声对不同楼层的影响等等。除了这些题目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拟题目,教师和助教帮助他们确定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联系熟悉该方面研究内容的研究生,安排实验设备。研究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他们希望本科生帮助做的实验课题,由本科生选择。
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型大作业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影响很大,反映在:了解了专业,并大大提高了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不依赖课堂和教材、利用参考书和查阅文献;第一次做研究型的实验,了解什么叫做研究;从二年级开始迈出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第一步;第一次学写学术论文和做学术报告;成绩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与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关系不大。
由于实验类的课题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指导下完成的,其成果都是研究生在课题中需要的基础数据,特别是需要历年积累的实验数据,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所以研究生对指导本科生做大作业表现非常积极,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例二、建筑自动化
专业课“建筑自动化”是江亿院士主讲的课程,48学时3学分,面向大三下学期本科生,采用的是英文教材。该课程由于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学,积极性非常高,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评估中多次在建筑学院名列前茅。
本课程除48个课内学时以外,还有20个实验和参观的课外学时,共有6个实验和1个现场参观。除此以外,整个课程分不同阶段有4~5个大作业,内容是为某种类型的建筑设备系统设计楼宇自控系统(bas)方案,以学生3~4人的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业。不同阶段有多次讨论课,各小组派代表做大作业口头报告,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质疑。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有一次机会进行口头报告。期末成绩主要根据几次大作业与口头报告的成绩来综合给出。
在讨论课中,不仅发言的同学参与感非常强,听报告的同学也有强烈的参与感。因为大家都做过bas方案,所以对他人的方案都很感兴趣,质疑、讨论均很踊跃,大家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把老师课堂上没有讲过的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方案中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在2002年建设部学科评估中,该课程课堂的活跃程度令听课的视察组专家印象深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以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起到了促进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作用。
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式是综合化、实战仿真。目前的专业课程设计是12学分,课内192学时,课外不限,贯穿整个学期。
专业课程设计是在专业课与运行实习完成后的第七学期进行的。改革的方法是不仅把原有的跟在各门专业课后的5个1~3周的小课程设计合并成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而且通过压缩专业课学时来获得课程设计总学时的增加。
课程设计综合化的原因是原有的多个小课程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只训练了学生做子系统(如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采暖系统、冷源、热源)的设计,缺乏对暖通空调系统整体的概念,更缺乏对总体方案的宏观把握、优化能力,因为实际工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子系统与整个大系统方案有关,例如用热泵做热源就不能用高温采暖,又如辐射板系统是空调与采暖兼用的。原有的方法没有体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而仅仅是把子系统设计的步骤一二三、怎么定某系数、怎么查表、该用哪个公式过一遍,结果只是训练了学生听从指挥做查表机器和计算器的能力,没有学到技术的精髓,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把课程设计内容综合化以外,还引入了跨专业合作的内容,让本专业的学生为建筑学同学所设计的3~4万平方米的星级宾馆配合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冷热源系统以及全年运行与自动控制方案。设计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选出设计组长,各成员分工配合完成整个设计。指导小组有教师5人,助教1人,建筑设计院工程师1人,合作指导。进度包括4周的方案论证阶段,6周的初步设计阶段和6周的施工图阶段。其中方案与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与建筑师商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确定、遮阳的设置、被动式节能方法的采用、机房与管井的安排、防火分区的划分等,锻炼了学生的跨专业合作的能力。
为了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在阶段末安排有方案评审答辩、初步设计评审答辩与最终设计项目验收评审答辩,指导教师组模拟评审专家组。按学生三次答辩的成绩和期末提交的作业(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电子文档)给出总成绩。在评定成绩中对学生设计的创新性和方案的难度有所倾斜,保护和鼓励创新性思维。
(1) 组织与合作能力,包括与其它专业合作的能力和与同组人员合作的能力,设计组长的组织能力。
(2)应用基础知识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调查和产品调查、对策的可行性论证等。
(3)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绘图表达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学会使用一些设计与计算分析软件。
通过毕业班座谈,学生反映该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所有的实践环节中,运行实习(原称生产实习)是我们重点建设的实践环节。实习时间为5周,5学分。任务内容一般外单位委托的实际工程项目,即到存在问题的公共建筑现场去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的初调节、故障检测与诊断、能耗分析、性能评价和改进,或对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进行检测、调试。成果的形式是向委托方提交测试分析、运行改进或系统改造的方案报告。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调节改进的,就在现场解决问题。
本实习目的在于在学习专业课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测试、分析与调节,让其逐渐深入接触、学习专业知识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个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等。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交的实习报告的质量。
由于是实战型任务,要对委托方负责而非同儿戏,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实习分小组进行,一般由一位教授,一位讲师,两位研究生,带4~6名本科生,指导者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2~1:1,参加的研究生一般受过类似训练,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必须一起参加实习。因此,每个暑假学期,本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除带认识实习的教师以外全部都要参与带运行实习。
学生在实习中意识到委托方是把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专家来要求的,因此责任心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在实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复杂棘手的问题,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识水平,还是要依靠教师和研究生来解决问题,但本科生必须参与问题与尊龙凯时网页版的解决方案的研讨,调动他们的基础知识,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链条中起什么作用,观察教师和研究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提交成果和考核方面,要求本科生分工执笔向委托方提交的报告,研究生修改,教师最后把关。在向委托方提交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前,尽管向委托方的正式汇报往往是由研究生来做,但事先仍然须在学校做模拟汇报,让每个本科生有发言的锻炼机会,并作为实习报告答辩。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报告的水平给出最终成绩。
近年来,我们的运行实习为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总医院、建国门饭店、长富宫饭店、亮马河大厦、国际饭店、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双安商场、北京发展大厦、广州世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广州地铁、北京地铁等全国各地几十座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枢纽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故障诊断、现场调试和节能改造方案论证。由于每次都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每年委托我们的实习任务不断。有的业主还和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经费方面,一般由委托方提供路费、住宿费、餐费等,我们提供各种测试分析仪表和人力,也有部分项目的委托方付一定的咨询费。这样不仅解决了实习经费问题,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种对实际系统的分析调研,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能力锻炼,要求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例如运行维护的水平、居住者使用习惯、施工安装的问题等等都可能影响系统的性能。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专业课与随后的课程设计中的反面教材,提醒学生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合理的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困扰工科专业的“实习难”问题。尽管我们有本科生少、研究生多的优势,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要求研究所全体教师投入很大的努力。多年来,为了保证运行实习的教学质量,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都投入了实习环节,老中青教师、科研和社会活动繁忙的院士都不能例外,对于青年教师则更是上岗必须的锻炼环节,因此带实习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除课程体系改革以外,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其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达到了“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兼顾的目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已有三篇论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二
做设计作业时,常常会觉得一定要和老师的设计任务,符合本方案的建筑类型规范的要求,所以建筑规范就成为了设计的一种负担,那很正常。刚学习建筑嘛,不急。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只要外形做得很酷,其它的都不重要。
因为方案出来后,模型做出来一定很酷,那就达到目的。
现在回想这是一种极端无知浮躁的动作,后来慢慢觉得规范的熟悉掌握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最基本的本领。如果这都没有,那设计肯定有问题。
有时老师说的,要求的太多了,我们改做重来,那都是很正常。我总觉得方案的好坏最终决定还是经济,使用者的定位所决定。——涉及到方案定位价值取向的问题,建筑界也由此引出各种流派。因此,在学生阶段注重形态还是功能不是争论和评价的核心所在,关键是你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达到你心中最能接受的。
规范为什么是这样的,背后的出发点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支撑。规范是很重要,但是规范是死的,是很容易获得的知识,我认为大学的培养不能以规范为重头戏,即便是规范要进入教学,也不应是简单的应用层面。
而应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变动,我喜欢变动的教学和学习奥,所以我在做设计时总会反向思考,个性就是不要来一个很粗糙的老东西,一点新鲜感都没有,那就失去了设计的生命力,那对设计界是很可怕的设计状态。
规范是死的,那你是活的,新规范,新法则那就是人在变化。把握,观察才是最好的设计法则。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三
大学生活接近尾声,在即将踏入社会。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前,社会实践对我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锻炼我们本事的大好机会,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xx年3月我踏入了天一工程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打从跨入公司大门,接触公司日常事物开始,应对全新陌生的环境我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实习公司离家很近,从家里走路到公司都不用20分钟,总的来说生活、交通什么的都比较方便。实习的生活过的是挺规律的,我能够每一天回家,每一天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看上去还真有点像上班族的感觉,好像都能想象以后真正去上班时候的样貌了。
第一。真诚待人我刚来报到时,遇到很多新的面孔,由干和他们未熟悉,所以不敢和他们说太多的话,并且对工作未曾了解,开始觉得不太适应:之后我慢慢发现,只要真诚待人,虚心请教同事,他们也很乐意和我交往,还教会我一些技术。由此我深感真诚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不但要学会如何做事,并且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会关系到你能否开展工作。孤芳自赏并不能说明你有个性,过于清高是很难融入大团体的。
第二。勤学好问刚来到公司时,我对很多方面都未熟悉,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的指导,很难派上用场,有些想法很不切实际,难以实施,这种情景下就需要我勤学好问。不懂装懂并不能显示自我的聪明,相反会带来工作上的很大不便,甚至给人骄傲自大的印象,所以我要做的是以别人已有的实际经验填补我的知识真空,经验对于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三。严守规范做实际项目不一样于在学校的作业,牵涉到施工、经济效益、安全等实际问题,设计过程中不能想当然,查阅设计规范是个不可缺少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发挥方可万无一失。作为新手,在这方面常常忽视,所以,必须抽时间给自我补补课,同时时刻坚持严肃的态度。
第四。讲究条理年轻人刚到工作单位时往往会表现急躁,这是正常的,但最好不要急功近利,急于表现自我可能会使自我处于不利地位。我们要抱着踏实的态度来做事,虚心点往往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其实我发觉有些前辈做事是很值得学习的,他们做事很讲究条理,遇到问题会一步步去解决,而不是惊慌失策,这就是经验的体现。
第五。多和同事交流第一次到公司实习,刚来的时候心理很没底,不明白怎样与别人相处。实习几夭后发现,与同事相处并不难。当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你就要多问,在问的同时,就增添了你和同事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问题解决,也很快融入了团体。在那里,要勤学好问,多与人交流,要以诚待人。同事们都有工作经验,多和他们交流,能从中学到不少社会经验,也可避免走一些弯路。在和同事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书本知识和现实真的有很大的差别,真的很难适应建筑界的复杂环境,在私下交流中我也得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为自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定位大有益处。
第一次参加工作,暴露了很多缺点。除了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外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中略显青涩。人际关系处理不够成熟,没有能够及时良好的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与深度。在现实的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就像是一张张的网,连之后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而当你能够把这张网不断地进行扩张,并且坚持其完好的状态,就有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和取得发展的机会。当然我们才刚从学校里走出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必须的时间慢慢积累和沉淀。
在这3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我的专业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情世故及工作程序上头我的认识都在不断的加深,学到的东西也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觉得自我在慢慢成长,吸收更多自我在一路上学到的知识,在自我所学的专业方面,也开始慢慢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步步的开始积累经验。出来工作了觉得应当感激教师的栽培,实习了觉得应当感激师傅的教导和帮忙。在接下来的路上,我会好好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学习与实践,不断的提高自我,好好的生活,好好的成长。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四
制作模型是一个十分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制作模型也是一个尊重步骤程序的工作。而在制作模型时需要注意各种问题。
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前需要收集资料,通过资料对模型制作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模型制作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来一步步了解,还要自己主动地去搜索相关资料,也可以跟同学一起探讨。
质感。模型的每一个细节在材质上我们都需要精挑细选。颜色和肌理都要尽力还原出我们所要做的建筑原有的味道。买模型材料是制作模型的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力求完美。
技巧。制作模型需要技巧,而这能使模型制作简单和美观。模型的墙与墙的接口处都是45度角拼接的,能使墙体比较美观。墙与地面的正确拼接,能让墙体结实。需要的墙体、地面的图案需要同一比例才能美观。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还有就是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完善模型,就比如把红色塑料袋做成窗帘。技巧还有很多,我们都需要在制作模型中积累,以便下次的模型制作。
配景。配景的设计都需要下功夫。这样不会使模型显得单调。并且使模型更加丰富、美观,给人美感。但需要适合的配景,而不是随便的弄,若是这样反而弄巧成拙了。这需要我们前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建筑的情况,才能够决定适合的配景。
总得来说,模型制作使我们初步了解到了建筑的构成和基本尺度,有了大体的见解,而前期大量查阅资料增加了我们对世界著名建筑的认识,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乐趣多多。
最后,模型制作是否完美,是在于你自己是否想做好它。
还有就是下次制作模型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才能制作出来的。而制作模型,首先就是草图环节,草图是思维的开始,灵感的来源,草图直接关系到方案的形成。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构想的可行性,是能在特定工艺下做出来的产品。产品的制作难度要适度,既要考虑到制作的时间长短,又要考虑到制作工艺。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五
在大学还剩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我有幸来到本公司实习。当时学校离公司很远,但是我深知这个机会很难得,所以每天都怀揣着激情早早的起床赶到公司上班。在此之前从没有在设计院实习的经历,所以对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说是所知甚少,但是刚来的时候就听说在设计院里工作是凭真本事吃饭的,想在这混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学有所成。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事设计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有幸成为本院的一员,在刚刚开始工作的这几个月里,尽快适应了工作的环境,融入到设计院这个集体中。在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怀、支持与帮助下,认真学习了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累经验。这期间主要学习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平屋面建筑构造图集》、《楼梯栏杆栏板图集》、《公用建筑卫生间图集》、《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等等,尤其是对于各条规范的由来,由初步的认识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水平。第一次画施工图时图面真是脏乱差,后来在檀总的多次指导下,一点点的学习了作施工图不仅要能让人看懂,而且也要使图面美观。后来在小项目上我也渐渐的能把学会的规范应用到其中了。这几个月的自我学习和檀总的指导下,我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的成长。
通过近几个月的学习,在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我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还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会掉以轻心。我会更加投入,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我相信这样下来后我肯定还会有很大的进步。这几个月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具备了初步的设计工作经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后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二,有时候有些浮躁,学习的效率不够高;
第三,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还是很欠缺的,应当更加努力的学习与实践。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这方面也很欠缺,对工程实际的施工方法和常遇到的问题了解很少,以后应当经常出差下现场,多学学多看看,提高自己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第一,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相关的经验,多向领导及同事等有经验的人请教。
第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拖拉;
第三,遵守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利益,积极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力争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六
__年4月27-28日,湖北中恒健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朱家国总经理带队参加了武汉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的“营改增”专题培训班,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本以为500多位学员都是武汉市建筑业协会的会员单位或本地的部分非会员单位。到达现场才发现,外地学员居然占了三分之一,可见建筑业“营改增”培训有多火爆。五一就是“营改增”的时间节点,行业内的各企业单位如果错过了这场培训,那将面临着“盲人摸象”,谁都不想,也不能错过!在此,由衷地感谢武汉建筑业协会对本次培训的安排与支持。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授课涉及的面很广,信息量大,收货颇多,终究还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仔细消化。总体上来讲,“营改增”不是增加了企业税负,而是降低了,但是操作不当,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有些许感想,不妨与大家分享。
一、选择计税方法的机会变多了。
房地产和建筑安装是本次“营改增”的重点,从计税方法来看,有: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方法、小规模、新老项目、五一前后等。这让历来只知道遵守纳税规则的企业没了方向感,如何选择计税方法才能合理避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要求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必须从核算会计的思维转变到管理会计,而且这还是一个急转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多少企业财务人员能够适应呢?我想不会太多。短短的两天时间,要想掌握这么多法规、文件及实际操作方式方法,确实太难!适应新的税种、新的计税方法得有一个中长期过程。谁掌握的时间最快,谁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龟兔赛跑,五一之后即将拉开序幕!
二、“营改增”还有大量未知项需要完善补充。
增值税条例在我国已经实行了__年,至今税务总局还一直在下发相关的补充文件。本次的“营改增”培训,授课老师肖太寿博士也提及了很多未定事项。所以,对于这些未定事项,税务总局肯定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实施,一边完善。此次营改增的操作,我的理解是,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基础类政策文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想将其内在的精神理解透彻,必须从增值税的原理上进行深刻的研究。二是,税务总局以后下发的文件,更多的是从税务程序性、管理性方面进行补充、完善,考虑的因素无非是从政策方面、财政收入方面、社会稳定方面等着手。所以,单独从业务方面来理解此次文件的内容,那是片面的。
三、培训学来的知识不能生搬硬套。
培训老师讲得确实很美好,“营改增”后企业可以少缴税了,但切记绝不能生搬硬套。肖太寿博士就讲了多个案例分析,一旦操作不当,不但不能为企业节税,反倒会使税负无形增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提前做好税务筹划,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政策,选择合理的计税方案,才能做到真正为企业节税。当然,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至少得半年摸索才能见成效。另外,节税并非财务一个部门的事,工程项目部、采购部、公司高层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不能做到“四流合一”,一切都是白干。也许,有些企业会觉得麻烦,直接选择简单粗暴的3%简易计税。我只想说,掉在地上的钱都不捡,那还开什么公司?有了好的国家政策,一定要利用好。“营改增”后整体税负下降0.6%,以__万的工程来算,采取简易计税法也不过就是多交6000元,好像是省去了一些麻烦。如果是一个亿的工程呢?如果有选择包工包料,有进项抵扣,有设计费单列6%的税率利用等等,那将为企业节省60万元,那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前期也许会手忙脚乱,甚至出错,假以时日度过了这个阵痛期,一切将会安好!
四、思维方式要改变,具体内容要苦学。
以前,大家对营业税非常了解,现在突击来个短期增值税培训,或许还是对增值税一知半解。即使有心学习想速成,但是切记不要用营业税的知识来理解这些专业的增值税问题。这就像一家中餐厅的厨师要去西餐馆打工时,还是按照中餐厅的经验来考虑问题,这个菜就没法做了。培训期间,我就遇到一个学员,问的一些问题,都是在营改增文件中表述得非常清楚的问题,思维也还固化在营业税上面。虽然目前培训课程很多,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到处参加,在了解基础框架后,还是要系统学习相关文件和实操。建议各个企业相关人员关注“肖太寿财税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认真学习并看懂里面的历史文章,从中找出适合本单位的实际解决办法。目前,“营改增”相关书籍也出来了不少,尽早买回来系统学习也是不错的方法。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七
我在公司工作多年,从几年前的一名普通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逐渐成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公司的安排下,担任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经常到施工现场检查安全,有时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结合周围的事实,就施工安全方面发表一下心得体会,同各位同仁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建筑领域事故频频发生,从相关媒体和资料分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
造成安全事故主要集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人和触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伤害”。造成建筑业事故的原因,除了与建筑业是高空、露天、劳动密集型作业有关,还与近年来市场的扩大,法制不健全,安全意识差,安全教育滞后,人员素质低,安全投入少有关。以上各情况逐一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大多是民工,文化素质低,“三夏”“三秋”在家忙农活,闲时外出打工挣钱,这些民工普遍来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由于现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促使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造成建筑行业用工荒,而且为了早日交工,为赶工期,现在施工现场大部分为“小包工”,砌筑包工、模板包工、混凝土包工、粉刷包工等等,工人多劳多得,按劳分配,造成工人为了多挣钱,忽略了安全防范。并且从而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根据《河南省建设安全管理条例》、《河南省建筑质量管理条例》和《建筑法》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甚至主管部门都有约束,我们常提到问责制。时常出现一个项目有几个分包商,这些分包商的社会信誉,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较差,在工程施工过程下,偷工减料,安全意识淡薄,根本谈不上对安全进行统一管理。
非机械动力工擅自操作机械,造成机毁人亡。非电工乱拉扯电线,不通过漏电开关,发生漏电事故时,漏电开关不起作用,造成触电身亡。民工在绑脚手架和支外墙模板加固时,不系安全带,加上临边防护不严,时有坠落死亡事故的发生。为抢工程进度,造成民工疲劳过度,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眼花不慎坠楼而亡。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心得体会篇八
今天是开学来第十二周,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参加《西华大学青马学校第三期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分校》,期待了这么久,周末终于来了,青马学校也终于开课了。
听到青马培训是两周前的事情,当时收到通知时很庆幸也很迷茫,庆幸的是自己能够有幸参加青马培训,而迷茫的当然是:什么是青马培训?当然当时就问过许多人什么是青马培训,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就是青年马克思教育,有的说就是一个无聊的会叫人去打酱油凑人数的会议……反正当时听到这些挺郁闷的,因为听到的负面消息太多了,当时就觉得一定是个无趣又要耽误我周末玩耍的会议,带着一份无所谓的心态我来到了课堂,看来外界的话并不能全部相信,因为这次学习真的受益匪浅。
今天是十一月十号星期六,青马开课第二堂了,今天主讲的是我们的许洋学长和黄倩学姐,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解了他们的许多经历和经验,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许洋学长关于认真学习拿到奖学金对于未来的重要性,还有黄倩学姐关于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和关注就业动向的强调等,他们的讲解更加让我重视起对各方面能力以及学习的重视等。
青马最后一课是素质拓展,开展许多活动,每一个人都玩得开心重要的是学到了很多,在活动中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相交,学到了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学到了什么是协作精神……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为我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
对于这一次课程,很高兴我参加了。
青马课程我收获了快乐与知识。
我想说:青马课程明年我还要参加如果有机会。